記得在讀小學的時候,老師說:「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」。現在回想起來,老師其實在灌輸一種概念──讀書的動機其實是基於一種功利主義。
在最近這十年八載,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這種說法已然幻滅,取而代之的是「書中沒有黃金屋」。
書中怎樣沒有黃金屋呢?其實又有兩種解釋:第一種解釋,就是在大多數情形下,學術學習不能帶給你豐厚的收入,更遑論黃金屋;第二種解釋,就是學術學習會消耗家中的黃金,令本來是黃金屋,也變成不是黃金屋(有大量黃金的例子除外)。
用今天的時間 學昨日的知識
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學術知識的特色呢?在這裏所指的學術知識,是針對在傳統學校所教導的經典知識和理論。
學術知識有一種滯後效應。由研究員留意到一個現象,直至作出研究,到成為學術文獻,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。換句話說,你今天在傳統學校所學的知識,最起碼已經是幾年前的事。
學而優則仕 只適用於古代
在古時,「學而優則仕」這種讀書出路深入民心。但這種想法只在古代的時空可行。古時生活節奏、社會步伐、發展通通都較今日緩慢,所以即使學的是昨日的知識,到學成之後仍有很大的使用空間。因知識產生的環境和時空,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時空相距不大。所以學到的舊知識仍然在自己身處的年代有很大的發揮空間。
說到這裏,大家便容易明白為甚麼在最近這十年八載,初出茅廬的畢業生越來越難適應現實社會。因為社會正以一個超高速的步伐改變,在踏入社會那一刻,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或許已經過期了。
最新知識 由親身體驗產生
大家又可能會問:「你是不是否定知識的作用呢?」答案其實是:「不是」。知識在今天的社會依然有莫大的功用,但關鍵是:那究竟是屬於別人的知識,還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知識。
書本文獻上的知識,通常就是別人創造的知識,由於不是為自己度身訂做,所以在自己身上未必完全應用得到。
而那些通過自己親身體驗、觀察、分析所得出來的結論,就是自己創造給自己的知識,最能夠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之中運用得到。
基於功利讀書 只會換來失望
回應文章開首「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自有顏如玉」的引述。 在今時今日的社會, 我認為學術學習的最大功用,是滿足「為知識而知識的」的渴求。若仍然以功利主義看待學術學習這一回事,現實世界很大機會會為你帶來失望。
AM730: https://bit.ly/2KXl9ML